泰坦尼克号曾经的辉煌 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顿(Southampton)起航,大多数乘客就是由此登上了死亡之船;法国西北部港市瑟堡(Cherbourg)是泰坦尼克号的第二站,一些达官显贵在此处登船;爱尔兰南部城市昆斯顿(Queenstown)则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的最后一站,许多怀揣美国梦的三等舱乘客从这里鱼贯而入。 在撞上冰山之前,这艘难逃厄运的邮轮一直通过马可尼无线电报与莱思角(Cape Race)保持着密切联系。事发后,莱思角方面安排协调其他船只实施救援工作,直到泰坦尼克号完全被大海吞噬,贝尔法斯特都不是这个传奇里的主角,其在救援中的协调作用也不曾被提及。事过境迁,贝尔法斯特归于平静,泰坦尼克号也成为被遗忘的传说。 起先,贝尔法斯特为造出泰坦尼克号及其姐妹邮轮奥林匹克号而感到无比自豪。一万五千名船厂工人倾力打造这艘“永不沉没之船”,它强大到可以漠视天气。除此之外,它还是当时最大最奢华的邮轮,结合了最高新的技术。不难想象,1912年4 月2 日晚八点,泰坦尼克号巨大的螺旋桨在波浪中旋转,向岸边欢呼雀跃的人群告别,渐渐消失在夜色的虚无中时,整个城市沉浸在怎样的骄傲和狂欢中。 头等舱奢侈豪华的装修 然而,随着泰坦尼克号被大海如吞药片般吞噬后,所有相关机构都遭到质疑,包括造船师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材料,甚至铆钉的尺寸。质疑得到的回答是:“启航时,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同现代心理学家们提出的“次子综合征”中的那位次子,在良心的压迫下,贝尔法斯特心怀愧疚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泰坦尼克号也成为当地人尘封多年的话题。 世事难料,古往今来沉入海洋的船只不知凡几,除了汲取教训,那些残骸往往都是人们不愿触碰的痛。泰坦尼克号却像个不老魔咒,并被电影包装得风头无二,真令人大惑不解。不过对贝尔法斯特的旅游业来说,也算因祸得福,虽然时间来得有点晚。
|